首页 >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发展还缺什么?

www.cechina.cn2019.11.15阅读 3440

  若问工业互联网发展还缺什么?估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既说明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未成熟、规范,也说明对工业互联网的评价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当下我们如何能较为准确的知道工业互联网发展还缺什么?一是要看“缺什么”的问题是谁提出的,二是所提问题是否能够覆盖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9年8月26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知》,工信部发布“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公示”,海尔、东方国信、用友、树根互联、航天云网、浪潮、华为、富士康、阿里、徐工十家企业入围。这十家企业代表了当下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对工业互联网技术、市场、生态、政策、未来等的感受、预测和无奈基本能够反映业界的现状。
  2019年9月6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召开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交流座谈会,十家企业参会介绍了当前平台建设推广成效,提出了问题及建议。
  下面,我们就按管理七要素,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和分析。管理七要素简称七个M,是指企业中人员(Men)、资金(Money)、方法(Method)、机器设备(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场(Market)及士气(Morale)七个管理要素。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人员层面,有6家企业提出问题,关键词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至于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各家的定义各有不同: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IT与OT融合型人才;了解工业、了解数据分析、了解工业机理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工业运营需求、又懂网络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懂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算法的人才;懂工业和新兴技术的跨界人才等。他们认为传统工业复合型人才本身就非常稀少,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复合型人才在全球都是紧缺的。
  有企业指出工业互联网人才缺乏是指两方面人才缺,作为工业互联网提供者,缺大量的懂工业互联网研发、销售、服务、管理的人才;而作为工业互联网应用者,企业同样缺懂工业互联网使用、维护、管理的人才。
  有企业认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纵深发展和横向复制遇到瓶颈,二是严重影响了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化。
  对此,他们开出了政府、教育两剂药方。政府,一是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引入与留才计划,二是完善人才工作的资金补贴、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教育,一是通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完善工业互联网人才体系;二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资金层面,有6家企业提出问题,关键词是:企业困难和政府支持。
  企业困难,既包括平台企业困难,也包括应用企业困难。
  平台企业困难表现为打造平台最缺的是钱财;双跨平台厂商研发、运营、营销投入大,目前发展阶段业务亏损;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很多平台商目前还处于资源投入阶段,短期的商业盈利模式不清晰,依然依赖于公司主体业务或者外部资本的支撑。
  应用企业困难表现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前期投资成本高,短期回报率低,企业内驱力不足;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较大,融资困难,不敢轻易转型。
  由此,他们希望政府给予支持。包括鼓励本地制造业企业用平台给予补贴,而不管平台本身在哪里;制定针对性税收扶持、普惠类补贴等支持政策;为产融合作提供支持和政策便利等。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方法层面,1家企业提出问题,关键词是:理论和实践突破。
  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是选择所有的行业同时开展工作?还是选择可以实现突破、具有带动作用的行业?如何在利用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效益、难度和投资上找到平衡点,或者说能否有符合平衡点的制造业行业,既需要企业积极探索和尝试,也希望国家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指导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机器设备层面,9家企业提出问题,关键词是:企业、软件、标准、安全、创新。
  企业问题,一是企业数字化水平普遍不高,基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需要先补IT和OT短板;二是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自身的能力难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产业处于探索期,工业互联网在企业落地时,需要充分应对如何成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用户企业愿意探索和持续投资等挑战;四是由于工业设备多样性、连接层协议多样性、设备厂商本身协议的封闭性等原因,导致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量设备数据接入平台后,数据结构性、关系性不强,导致工业互联网底层设备连接的困难性和复杂度加大。
  软件问题,一是传统的工业软件服务商还习惯于线下服务,以项目的形式维系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产品部分还没有实现微服务化的解藕与重构;二是工业软件(工业APP)能力不足,工业APP发展缓慢;三是杀手级APP形成过程漫长。
  标准问题,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系统与系统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难度较大;二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关键技术指标缺乏衡量标准,如工业App、微服务、机理模型等核心技术指标,每个服务商和平台企业理解的维度不一致,颗粒度大小差异较大,导致平台商的数据差异较大。
  安全是由于工业控制系统的IT化,带来的工业控制系统、数据和云的安全问题。一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工业控制系统将更加复杂化、IT化和通用化,不同工业控制系统互连互通,内部将越来越多采用通用软件、通用硬件和通用协议,这将增加信息安全隐患;二是大多数企业从来没用过云计算,认为云计算不安全;三是企业对业务数据上云存在顾虑;四是随着工业控制系统产生、存储和分析数据海量增长,数据安全保障难度加大。加之应用缺少监管、技术存在大量进口等,带来更多更复杂的安全问题,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由此,他们提出云上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法规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问题,一是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建设不足,目前都是围绕着某个点在做局部创新,缺乏泛在互联基础上的系统性创新;二是双跨平台厂商颠覆性、引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物料作为生产企业最终产品之外、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以及各种废物的统称,当前还未纳入工业互联网的法眼,也就没有企业提出问题了。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市场层面,有2家企业提出问题,关键词是:认识。
  作为当下工业互联网“政府热、企业冷”的市场反映,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企业对它的认识和应用接受程度;不少企业因为对云计算的了解还不够,不少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所能带来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到位,还处于观望状态。
  士气问题,一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热火朝天;二是十家企业都刚成为国家级双跨平台,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估计自认为不存在士气问题,也就没有问题提出了。
  至此,十家企业提出的问题或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还缺什么,主要集中在了人(人员)财(资金)物(技术)三个层面。这点并不奇怪,因为,人财物是任何企业发展、任何项目实施的关键。奇怪的是,他们提出的问题除“呼唤成本更低、服务更便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工业APP)能力不足,工业APP发展缓慢”、“杀手级APP形成过程漫长”、“双跨平台厂商颠覆性、引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寥寥几条与己相关外,其他大部分问题都指向政府、制造企业、社会等的问题。
  近藤大介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观点,日本人是在用表面上的认真负责,来逃避更大的责任。
  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会不会陷入这种怪圈?只是关注到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微观问题,而对宏观问题,如方法论等理论问题忽视了(毕竟只有一家企业提出需要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会不会把发展工业互联网外在问题过于放大了,而把发展工业互联网内在的、自身的问题淡化了?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些都需工业互联网业界认真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