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业互联网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来源:物联网智库2019.06.21阅读 5440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赴法期间在某个小咖啡馆喝咖啡时,说道:“法国的牛角面包好吃。”闻言,一位工作人员立即建议“要不要在法国多买点儿牛角面包带回去?”小平同志听了以后,稍稍想了一下,然后回答:“买面包需要外汇吧?”
  在“2019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讲到的这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30多年前,小平同志买面包需要考虑外汇问题,是因为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两亿美元,然而现在这一数字高达3万亿美金,位列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辉煌的,尤其是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工业等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然而,当这些红利不再的时候,中国该如何从“制造大国”进一步向“制造强国”迈进呢?
  数字化转型是一道生存题
  当前,工业企业正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首先是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成本的上升。
  近几年,许多制造企业明显感觉到:招人越来越难。这不是错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人数正在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出现首次下降,之后每年都在以三、四百万的数量持续减少,到2017年劳动力人口已经比上年减少548万人。同时,新生代劳动力的工作意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铁饭碗”和“稳定”,而是更青睐于“自由”或“更富挑战性”的工作。显然,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形成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开始逐步消失,制造业已经无法再走“劳动密集型”的老路。
  除了劳动力带来的压力,环保成本也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这就要求制造企业必须从过去的一味追求产能和效率转变为主动关注节能减排。企业为满足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监督管理要求,在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运行维护的投入上日益增加。
  另外,企业的投资回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过往,因为市场的确定性较高,企业在投资决策上能够做出更长远的打算;现在,因为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企业不能确定当下的投资是否会在几年之后取得预期的回报。所以,一方面,制造企业现在对投资回报的要求是尽可能地快,甚至是即时性的;另一方面,当投资决策变得困难时,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产能,加大在OPEX(运营支出)阶段的投资,而不是去新增产能、扩张产能,显得至关重要。
  应对这些挑战,数字化是不二法门。创新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可以用固化的知识替代劳动力,挖掘数据价值寻找能效提升点,并进一步提升资产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当下已经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坚定不疑的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进一步补充道,“依托于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的绿色智能制造正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其发展势必将继续推进数字化互联互通和管理变革,推动企业从关注资产变为数据驱动,帮助离散工业与流程工业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产力提升。”

  融合IT和OT的EcoStruxure架构
  许多富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数字化变革的必要性,然而,他们面临的问题却是用什么途径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施耐德电气从多年前就开始专注于以物联网(IoT)赋能行业,持续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将物联网解决方案背后相似的业务逻辑抽象出来,施耐德电气形成了一套可扩展、灵活的、开放的系统架构——EcoStruxure,并利用更高水平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实现了对离散工业、流程工业以及混合工业的全面覆盖。
  EcoStruxure三层架构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来自于施耐德电气在多年的实践中对工业客户痛点的深入洞察。在为一些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逐渐发现,硬件自动化能为客户带来的价值是有限的,当客户期望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时候,软件能够促进硬件效能的最大化,从根源上变革客户的管理理念,为客户带来令人惊讶的收益。例如,软件可以将资产的“被动响应式维修”变成“主动预测性维护”,从而避免损失、保证安全、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庞邢健对此表示:“基于这些需求,施耐德电气看到了软件对整个工业发展的重要性,看到了IT和OT融合的迫切性,因而加快了在工业软件方面布局的步伐,比如对英维斯的整合和对AVEVA的收购。”
  而EcoStruxure三层架构也正是IT和OT融合、软件和硬件相互赋能的集中体现。底层“互联互通的产品”包含了物理世界里的硬件和控制产品,涉及典型的OT层;中层的“边缘控制”层囊括开发平台和基于工艺的软件编程,已经具备了IT的范畴;上层的“应用、分析与服务”是典型的IT层,通过从数据中挖掘价值,并以应用软件的方式赋予企业真正的价值。
  之所以能产生洞察,其中的关键是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层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换言之,没有底层的支撑,单靠IT技术来驱动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反之,如果没有IT为OT赋能,很多数据产生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白白成为“数据垃圾”。要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转化成管理、转化成效益,离不开深厚的行业积累,所以,EcoStruxure三层架构层层搭建,缺一不可。
  在被问及EcoStruxure架构平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时,庞邢健尤其强调“开放性”这一关键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业包罗万象,没有一个厂家足以覆盖工业的所有应用场景(无论是从IT的角度还是OT的角度),只有共同携手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具有专精知识的合作伙伴和用户,才能真正实现行业赋能。
  截至目前,EcoStruxure已经部署在全球超过48万个安装现场,得到了超过2万名系统集成商和开发者的支持,通过40多款数字化服务在云端管理着超过160万份资产。
  自动化并非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智能制造的热潮,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企业时刻挂在嘴边的热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智能制造战略,但本质都是为了提高本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换言之,无论是“工业4.0”还是“工业互联网”,无论概念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的交期、质量,工厂的成本、效率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上面。
  如何实现智能制造?在施耐德电气看来,智能制造就是要回归制造的本质,打开工厂的“黑箱”,让生产制造的过程变得透明可视。1997年,施耐德电气最早提出了“透明工厂”的概念,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并基于面向工业市场的EcoStruxure架构,如今已形成更加完善的“透明工厂”解决方案。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其痛点是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比较纷繁复杂,数据不能在各个系统之间顺畅的流转,所以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做整合以消除信息孤岛;但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其面临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的系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张白纸,需要从头构建。
  然而,这种中小规模的企业才是制造业的主流和长尾——他们可能还停留在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初级阶段,自动化设备很少,盈利能力有限,降本增效的需求却最为迫切。面对智能化的浪潮,不少制造企业老板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是不是一定要投巨资做了自动化改造后才能进一步进行智能化的升级?答案是否定的,汉威科技的转型升级之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小步快跑”的解题新思路。
  在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架构的透明工厂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汉威科技并没有购买大量的新式硬件设备,让老旧工厂实现一步登天式的升级,而是先在工厂的数据透明和管理精细方面做出了切实的改善,使其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2%,产能提升了22%,人均产值提升了14%,市场反馈的故障率降低了25%。
  结语
  第二次工业革命,施耐德电气凭借优质可靠的电气类产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第三次工业革命,施耐德电气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走在创新最前沿,助力中国制造业的由大转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