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打开中国制造转型新空间

www.cechina.cn2018.06.19阅读 2541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而被置于“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工业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已逐渐覆盖各个领域,如基础设施、工厂、医疗等。工业互联网正进入全面爆发期。工业互联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何将产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来,或将先进的控制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如何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创新水平,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未来任重道远。
  工信部日前公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6月8日在沪上市,以每股16.52元开盘,不久迅速上涨44.01%,市值高达3905.58亿元,成为A股第一大市值科技企业。此外,被称为创业板最大规模IPO、超级“独角兽”、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月11日登陆创业板,有券商机构对此估值达2000亿元,将成创业板第一大权重股。


  当今世界,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并已成主要工业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埃森哲预测,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工业互联网两极多元的总体格局也日渐清晰。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美国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推广组织。该联盟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成员单位,集聚40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大量测试床建设部署,并与德、法、日等多国政府建立对话与合作渠道,与全球20多个知名行业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枢纽。德国将工业互联网确立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工业互联网最活跃的推手。德国一面依托本国工业4.0平台,集聚全国制造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针对架构、标准、安全、测试床等关键共性问题加速与IIC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作,另一面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参与IIC技术工作,并成为IIC领导团队的重要成员,开展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实质性推进美德强强联合。
  在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今年2月,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业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工业互联网已逐渐覆盖各个领域,如基础设施、工厂、医疗等。工业互联网正进入全面爆发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专家测算,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2017年到2019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8%,预计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规模。另一项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显示,91%的企业计划采用工业云,37%的上“云”企业希望加大预算,继续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业。有市场机构预测,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22.5%,未来1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1.3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核心是通过数据应用与智能连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创造精准供给。正如互联网普及是由个人电脑、网络连接成本下降所推动,工业互联网的突破由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所推动。现在工业机器的监测诊断系统已得到改进,并且信息技术成本有所下降,基于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可处理大量信息的远程数据存储、大数据集和更先进的分析工具日趋成熟,并且应用更加广泛。
  不过,目前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建设仍面临五大挑战:一是智能化核心生产装备多为欧美国家所垄断;二是国内很多工厂不注重购买软件,这给工业系统底层解析和控制带来了难题,而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自主研发能力偏弱;三是车间及装备设备之间的互联标准有待建立,技术仍不成熟;四是B2B模式下,企业之间的业务标准及财务结算标准制定存在障碍;五是工业互联网在运用技术层面的开放必然会带来安全性条件,机器人联网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由于缺资金、缺标准、缺安全和缺人才等行业痛点,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渗透率仍较低,部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转型意愿不强,行业布局仍面临诸多“梗阻”。
  在众多企业“触网”的同时,多数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这种表面上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对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十分有限。我国制造业在向数据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中遭遇了不少难题。首先,企业整体数据化程度仍不高。由于没有系统采集消费数据,不少工业企业在研发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浪费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其次,一些企业的智能化只停留在制造阶段,只是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操作,而缺乏对全流程的把控。这种方式仅仅提高了产出环节的效率,而对制造能力的提升并未起到显著作用。第三,不少已触网的企业只把互联网当作电商来操作。对这些企业来说,互联网只起到拓展消费途径,缓解信息不对称,连接制造端和消费端的作用。很多企业已建立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但却没有深入挖掘采集到的大数据,无法使产品与需求端匹配。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而被置于“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工业互联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何将产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来,或将先进的控制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如何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创新水平,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未来任重道远。